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公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对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的能量代谢测定发现,一只体重90公斤的大熊猫的代谢水平还不足同样体重的人类的一半,低能量代谢的秘密在于其演化及关键基因突变。这项研究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辅文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动物园、阿伯丁大学的学者合作完成。
“这解释了为什么动物园里的大熊猫总是懒洋洋的,因为它们通过减少活动以节省能量。”研究人员说,通过给野生大熊猫佩戴GPS颈圈,发现野生大熊猫每天也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休息,平均每小时的移动距离也仅20多米,以此节省大量能量。
科学家指出,大熊猫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其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基因组均发生了适应性改变。事实上,大熊猫本身是肉食动物,其肠道仍然保持着肉食动物的特征,但野生大熊猫几乎完全以竹子为食,竹子营养和能量低且难以消化,大熊猫每天不得不进食大量竹子以满足其生命活动需要。
“大熊猫的能量代谢率非常低,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能量平衡。”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首次准确测定了大熊猫的能量代谢率。
科学家还在大熊猫基因组中发现,一个调控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关键基因(DUOX2)发生了突变。在人类和小鼠中,该基因突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科学家由此推断,这是大熊猫用于调节能量代谢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的原因。
研究还揭示,大熊猫厚厚的毛皮能够保持体内热量不易散失,由此克服能量代谢率低带来的维持恒定体温的挑战。热成像测定表明,大熊猫的体表温度与斑马、斑点狗等同样黑白相间的其它动物相比要低得多。
据说大熊猫妈妈会遗弃幼崽?大熊猫幼崽长到多大会离开妈妈?
查看详情 +上世纪,人们一度以为野生朱鹮已灭绝。1981年,陕西洋县发现7只朱鹮,拯救行动就此展开。经过不懈努力,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如今已达11000余只,韩国、日本也在中国帮助下,让朱鹮重现蓝天。
查看详情 +胚胎干细胞是指由着床前囊胚的内细胞团在体外分离培养而来的多能性细胞,在模式动物构建、细胞治疗、器官再生、类器官模型等生物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胚胎干细胞具有体外无限自我复制更新、诱导实现多向分化、胚胎注射形成嵌合体等关键特征,其中胚胎注射形成嵌合体被公认为是评估胚胎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金标准”。
查看详情 +雪豹种群保护监测的阶段性成果,现阶段雪豹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祁连山国家公园主要旗舰物种和采取的科研和保护措施。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