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公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对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的能量代谢测定发现,一只体重90公斤的大熊猫的代谢水平还不足同样体重的人类的一半,低能量代谢的秘密在于其演化及关键基因突变。这项研究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辅文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动物园、阿伯丁大学的学者合作完成。
“这解释了为什么动物园里的大熊猫总是懒洋洋的,因为它们通过减少活动以节省能量。”研究人员说,通过给野生大熊猫佩戴GPS颈圈,发现野生大熊猫每天也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休息,平均每小时的移动距离也仅20多米,以此节省大量能量。
科学家指出,大熊猫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其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基因组均发生了适应性改变。事实上,大熊猫本身是肉食动物,其肠道仍然保持着肉食动物的特征,但野生大熊猫几乎完全以竹子为食,竹子营养和能量低且难以消化,大熊猫每天不得不进食大量竹子以满足其生命活动需要。
“大熊猫的能量代谢率非常低,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能量平衡。”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首次准确测定了大熊猫的能量代谢率。
科学家还在大熊猫基因组中发现,一个调控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关键基因(DUOX2)发生了突变。在人类和小鼠中,该基因突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科学家由此推断,这是大熊猫用于调节能量代谢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的原因。
研究还揭示,大熊猫厚厚的毛皮能够保持体内热量不易散失,由此克服能量代谢率低带来的维持恒定体温的挑战。热成像测定表明,大熊猫的体表温度与斑马、斑点狗等同样黑白相间的其它动物相比要低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进一步规范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加强A级旅游景区动态管理,切实提高旅游景区管理、经营和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遵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以及国家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最新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查看详情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查看详情 +红星新闻网5月28日讯 近日,有网传信息称,成都熊猫基地相关人员在采访中说到熊猫已经由原来的18只繁育到238只,这种情况必然导致近亲繁殖,很多熊猫生病、残疾。对此,5月27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相关辟谣信息。
查看详情 +中新网5月13日电 据“阜阳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安徽阜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13日发布情况通报,2024年5月13日上午,中国慈善家杂志微信公众号发布《调查|20只东北虎之死》一文,反映阜阳市颍东区一民营野生动物园内“多只动物非正常死亡,存活的动物生存条件恶劣”。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