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我家住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白水江的山和人一样,有的山上细土绵绵,各类植物肆意生长,山花艳艳,宛若一个丰腴的美人;也有的山高耸挺拔,山脊处青筋隆起,仿佛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还有的山开阔高远,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这些默默无闻的大山,供养着无数生灵。
我的前辈们看山、巡山。他们向山里的村民宣讲保护政策,协助森林警察将盗猎的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对盗挖矿产资源的行为严厉打击。最重要的是,他们拯救了当时由于天灾而断粮的大熊猫。
听前辈们讲,那时交通不便,他们每次下乡都要备好干粮和衣物,一出发至少半个月,他们和村民同吃同住,搞工作的同时也帮村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与村民们亲如一家。保护站工作人员开展野外工作时艰辛跋涉、风餐露宿,多少个寒来暑往,初心不改,村民们逐渐被触动,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各村都成立了专业护林队,几乎家家都有护林员,保护自然的氛围愈加浓厚。
从前是靠山吃山,现在是养山护山。经过几代白水江人的共同努力,保护区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已高达87.3%,野生动物在大山的怀抱里繁衍生息,人们在山水画中炊烟袅袅。同是大山的孩子,人与野生动植物和谐共生,这或许是大山最喜欢的景象。
雨
我想,每一位自然保护工作者对雨的感情都是复杂的。
我们爱雨、盼雨。秋冬季节,草木凋零,进山巡护,落叶踩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大家眉头紧锁,防火形势严峻。这时候,我们盼雨,祈祷雨水能消解森林的干渴,也能缓解我们对森林火灾隐患的担忧。
我们也怕雨。每年几次的野外监测工作,最怕的就是雨雪天气。进入雨季,淅淅沥沥的小雨连绵不绝,保护站人的心情比天气还要阴沉。
受天气影响,2020年的野外监测工作到10月底都未完成,再迟一点进林估计就要踏雪了,同事们都很焦急。11月10日,我的两位同事带着碰运气的心理,决定进山——徒步进入距离30-40公里的核心区更换红外相机储存卡和电池,还要在野外住一晚。次日,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出发了,一同带走的还有我们的牵挂。第三天下午5点多,他们回来了!泥浆裹满裤腿,由于雨水太多,他们已经不记得途中滑倒了多少次,一下车就开始分享远行的收获,这种幸福和满足,来自下乡巡护看得见的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以及巡护监测途中遇到的怡然自得的动物。
家
国家公园不仅是动物的家,也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家。
如今,白水江片区人与自然的关系悄然发生了改变。村民们笑说,“动物们现在翻身做主人了”,有趁养蜂人夜里睡觉挖翻蜂槽偷吃蜂蜜的熊,有聚在一起向行人丢石头的藏酋猴,有成群结队祸害庄稼的野猪……
这也提醒我们要探寻国家公园内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新平衡。
为了这个新平衡,白水江一直在尝试。推广清洁能源,鼓励村民减少薪柴燃烧;区域内修建防火瞭望塔,实时监测火情;加强林区出入人员管控,出入林区要扫描防火码;积极开展培训,提高野外监测的科技含量;实行社区共管,白水江片区集体林管护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今年,我的爱人也加入了自然保护行业,我们的小家也安在了国家公园里。他说,开展监测的过程中,越往森林深处走越能感觉到自然的纯净与神奇,尤其在夜晚,山里静得出奇,山风微凉,繁星满天,听着鸟兽惬意的咕噜声,那一刻感觉人与自然产生了奇妙的联结。
作为白水江的年轻人,我们决定继续追随前辈的脚步,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家,勇挑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重任。(吕立银)
据报道,今年4月以来,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养子保护区的15头亚洲野生象从栖息地出发,一路往北转移,最远行至昆明市晋宁区,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云南省随即启动了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专项工作。
查看详情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到2070年,气候变化将导致数千种新的病毒在动物物种中传播,这可能会增加新出现的传染病从动物“跳到”人类身上的风险。
查看详情 +为建立完善职责清晰、分工明确、闭环管理的动物园管 理机制,确保动物园规范经营、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 保护法》,住建部《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 动物园管理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规 范动物园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查看详情 +安全生产就是为了饲养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安全制度。安全操作是为了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使饲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而对饲养管理工作的程序做的一些具体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饲养工作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安全操作规程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查看详情 +